^-^
在迷途中往返,在思想里跳跃
叔本华
  •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 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 如果你因为发现人类社会是如此的不尽如意,而感到自己更加适合遁入孤独,那么你就是一个不能长期忍受孤独的沉闷压抑的人,尤其在你年轻的时候。对此,我建议你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孤独带入社会交往中,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独,不要立即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太过在意别人所说的话;勿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是道德还是才智上;对于他人的看法,应加强锻炼自己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和感觉—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品质的一个最切实可靠的方法。假如,你做到了这些,那么即使你生活在众人当中,也不会与他人有过多的联系和交往:你和他们的关系将是纯粹客观的。这一预防措施将使你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不至于离得太近,而且也能保护你与社会保持必要的距离。

  • 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

  •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 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 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 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 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

  • 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

  • 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

  • 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 所有的真理都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受到嘲笑;然后,遭到激烈的反对;最后,被理所当然地接受。

  • 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

  •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 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 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

  • 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看,看不出所以然来,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 遗忘比绝望更强有力。

  •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后,人们才会发现它们曾经存在。

  • 一个人只要可能就应该像伟大的天才那样思考,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话。

  • 如果我们举止有礼、言谈有善,我们就能粗暴地对待许多人而安然无恙。

  • 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 唯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坚定、不可动摇之确信的人才被称为骄傲。

  •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像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 睡觉是向死亡的借贷,睡得越多越长,那么还款期也越长。

  • 如果一个人出于对别人的有理由的厌恶,迫于畏惧而选择了孤独的生活,那么,对于孤独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无法长时间忍受的,尤其正当年轻的时候。我给予这种人的建议就是养成这样的习惯: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是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虽然生活在众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为众人的一份子;他与众人应该保持一种尽量客观的联系。这样会使他避免与社会人群有太过紧密的联系,这也叫保护自己免遭别人的中伤和污染。

  • 常人在这一方面跟小孩相似:如果我们娇惯他们,他们就 会变得淘气、顽皮。所以,我们不能太过迁就和顺从任何人。 一般来说,假如我们拒绝借钱给一个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 个朋友;但如果借钱给他,那我们反倒很容易失去了他。同样, 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 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 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 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

  • 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 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 许多人在生活中交上好运确实就是因为他们脸上常常挂着一副愉快的笑容——这使他们赢得了别人的欢心。但我们还是要小心谨慎一点为妙,并从哈姆莱特的不朽名句中认识到这一道理:一个人会微笑着,微笑着捅你一刀。

  • 每当人远航归来,他总有故事可说。

  •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 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 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我们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恣意欢愉。

  • 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 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来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

  • 炫耀自己的才华,卖弄自己的精明,只不过旁敲侧击地嘲笑别人愚钝和无能。

  •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 阴郁而充满忧虑个性的人所遭遇和必须克服的困厄苦难多半是想象的,而欢乐漫不经心的人所遭受的困苦都是实在的。因此凡事往坏处想的人不容易受失望的打击,反之,凡事只见光明一面的人却常常不能如愿。

  •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让他们清楚这一点。

  • 智慧之士比一般人更需要阅读、观察、学习、沉思以及训练自己,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闲暇。

  •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 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 人们给同类施加痛苦并无其他原因,仅仅是出于恶意。在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这么做。

  • 野蛮人互相吞吃对方,文明人则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

  • 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于与人应接、打交道,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

  • “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苦乐得失都会过去 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

  • 懦弱和胆怯暴露了我们对于自身关注过多。

  • 只要我们有机会认清古今多少伟人曾受过蠢虫的蔑视,也就晓得在乎别人怎么说便是太尊敬别人了。

  •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过分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但最后那却被证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

  • 谦虚是美德——这一句话是蠢人的一项聪明的发明;因为根据这一说法每个人都要把自己说成像一个傻瓜似的,这就巧妙地把所有人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的人生智慧。

  •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 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

  • 人生其实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来回摆动,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 虚荣与骄傲间有着下列的不同:骄傲是自己对自身在某特殊方面有卓越价值的确信,而虚荣是引起他人对自己有这种信任的欲望,通常也秘密希望自己有此确信。骄傲是一种内在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直接的认识。虚荣是人希望自己在间接地获得这种认识。所以自负的人常是多话的,不然就是沉默而骄傲的。

  • 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

  • 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 一个人心灵的宁静越是不为恐惧所侵扰,就越是可能为欲望和期待所骚动。

  • 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 越是内心里有欠缺,他越是希望在别人眼里被看作幸运儿。

  •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 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 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

  •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 人的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根源,它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人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手段莫过于拥有丰富的内在——即丰富的精神思想。

  • 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 虚荣使人健谈,但骄傲却让人沉默。

  • 奇怪得很,人们在倒霉的时候,总会清晰地回忆已经逝去快乐时光,但是在得意的时候,对恶运时光只保有一种淡漠而不完全的记忆。

  • 即便是最渺小的存在,也胜过那最伟大的虚空。

  • 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 我的思想虽没为我赚进一分钱,却替我节省了不少开支。

  • 值得骄傲的事都是难做的事。

  • 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

  • 生命是向死亡讨来的借贷,而睡眠,不过是缴付利息。

  • 一个具有思想天赋的人过着在个人生活之外,还过着另一种思想上的生活,后者逐渐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而前者只是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一种手段而已。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只有浅薄、空虚和充满烦恼的生存才会被视为生活的目标,精神卓越的人首要关注的是精神上的生活。随着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和认识持续地加深和增长,他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整体的统一;精神生活的境界稳步提升而变得完整、美满,就像一件逐步变得完美的艺术品。

  • 人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 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

  • 能者达人所不达,智者达人所未见。

  • 人由于受意志的控制,总是充满着痛苦。可以说,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到痛苦之中;即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因为,人接着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新的痛苦。但是如果没有了欲望,人又会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

  • 聪明的人首先要努力争取的无过于免于痛苦和烦恼的自由,求得安静和闲暇,以求过平静和节俭的生活,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所以,智者在他和同胞相处了极短的时间后,就会隐退;若他有极高的智慧,他更会选择独居。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越多,求之他人的就越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越少。所以人,智慧愈高,愈不合群。

  • 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 能否独立地思考,并不是由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却不可以随时坐下来思考。也就是说,思想就像客人一样:我们并不可以随心所欲传唤他们,而只能静候他们的光临。当外在的机会、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的集中程度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以后,对某一事物的思考才能自动展开。

  • 不受激情感动的日常生活是冗长无味的。一但有了激情,生活中却又充满了苦痛。

  • 无价值的事物总是不断增加:由于频繁的重复,许多起初在我们看来重要的事物逐渐变得毫无价值。

  • 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加添注释。

  •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那么,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这一自身充足的感觉,使内在丰富的人不愿为了与他人的交往而作出显而易见的牺牲。他们更不可能因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于欠缺自身内在,平庸的人喜好与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自己来得容易。

  • 真正的轻视与真正的高傲正好相反,真正的轻视藏在心中,不让别人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如果你让自己所轻视的人注意到这个事实,就对他显出某种敬意了。如果你希望他知道自己如何把他看低的话——便不是轻视,而是憎恨了。

  • 宗教如萤火虫,为了发亮,非要有黑暗不可。

  • 一个人渴望什么,他就会相信什么。

  • 取悦我们所需要的思想深度刚好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深度。

  • 人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结。

  • 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在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收到欺骗。任何危险只要还留有怀疑的余地,只要仍有可能加以挽救,我们就不该战栗,不该只作抵抗不抱其他想法——正如对待天气一样,只要见到一丝蓝天,就不该对天气失望。的确,我们应该这样说:即使全世界坍塌成为废墟,我们仍要保持泰然心情。拒绝现在的欢乐时刻,或是因为对过去和未来不安,而未能珍惜目前的美好时光,就是极大的愚蠢。但对于现在,让我们记住塞尼加的话:“把每一天都当作独特的一生看待。”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每一天过得称心满意,它是我们实际上拥有的唯一时间。

  • 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 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但虚荣则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突出价值。骄傲是发自内在的、直接的自我敬重;而虚荣则是从外在、因而是间接地努力试图获得这一自我敬重。直接地说,虚荣就是博取他人的赞许,以便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对自己的良好评价。因此,虚荣使人健谈,但骄傲却让人沉默。

  • 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和那些受到愚弄、欺骗的大众在一起就类似这种情形:他的手表指示的时间是正确的,但全城钟塔指示的都是错误的时间,而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正确的时间。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所有人都听任错误钟塔的指示,甚至包括那些知道这个人的手表指示了唯一正确的时间的人。

  • 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

  • 客观上,名誉是他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主观上,则是我们对于他人看法的顾忌。

  •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们就像月亮和驼背人————总是露出其中的一面。

  • 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这些人很容易就会获得心地很好的美名,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喜爱找一个借口,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

  • 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即哲学上的外行。

  • “复习是学习之母。”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就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在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

  • 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 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价值需要依靠别人来评定,我们的生命就是可悲的。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对别人的行为感到气愤,就如同对着滚到我们面前的石头气愤一样愚蠢。做人需要委屈自己,有些人跟你交往的唯一接触点,就是你性格中自己最不喜欢的那一部分。塞尼加说:无人能够长时期伪装不存在的性格,因为天性不久就会依然故我。

  • 在自己的内心求得幸福很难,但在别处则不可能找到幸福。

  •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能激起别人对他的憎恨和反感。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其实就是间接地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对于人来说,最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莫过于精神思想素质,因为人正是基于这方面的优势才优于动物。所以,在社会上,地位和财富可以期望获得人们的尊崇和爱戴,但精神的优势却永远不可以期望得到这种待遇。

  • 在遭遇到已经发生的,不可更改的不幸时,我们不可以允许自己这样想:事情本来可以有另外的结局,更加不可以设想我们本来可以阻止这一不幸的发生。因为这种想法只能加剧痛苦至难以忍受的程度,我们因此也就是在折磨自己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 对自己适时的小小约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避免了许多外在的桎梏。自我约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与此相比,来自外在的约束却是严峻和残忍的,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情。

  • 人类获得幸福和交上好运的情境,一般来说,都可以比作一排树木:当远看时,它们显得美丽诱人;但当你走近并进入树丛之中,它们的美丽诱人旋即消散,你再不可能发现它了。这也就是我们常常会羡慕他人的缘故。

  •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 那些把一生都花在阅读并从书籍中汲取智慧的人,就好比熟读各种游记以细致了解某一处地方。熟读某一处地方游记的人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关于这一处地方的情况,但归根到底,他对于这一处地方的实质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和透彻的了解。相比之下,那些把时间花在思考上的人,却好比亲身到过这一处地方的游客: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自己说的是什么;对于那一处地方的事情他们有一连贯的了解,谈论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是如数家珍。

  • 因此,我们生活的关系应该尽可能的简单,甚至单调的生活,只要这不至于产生无聊,都会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这样,我们就更少地感觉到生活,并因此更少地感觉到生活的重负,而重负本来就是生活的本质。

  •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

  • 一个人的内心愈为充实,他对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么。拉·布鲁耶说: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塞尼加说: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命运跟其他更为快乐的人相比,避免自寻烦恼,我们将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高兴。即使夜幕刚刚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心灵就像眼睛一样,对事情还不如在白天看得清楚。这时候不适合进行严肃的思考,尤其不适合思考不愉快的问题。早晨才是适当的时候——无论做任何努力,不管是思想的还是身体方面的,都是如此,没有例外。因为曹晨是一日的青春,万事万物都如此明艳、新鲜和轻盈。早晨是生命的精华,应该把它看作是近乎神圣的。夜晚就好比老年,这时候我们无精打采,喜欢说话,稀里糊涂。

  • 叔本华说:“世上命运好的人,无疑地是指那些具备天赋才情、有丰富个性的人。他们虽然不一定是辉煌灿烂的,却是最幸福的。”

  • 嫉妒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道坚厚的墙;同情则使这道墙变松变薄;有时候,甚至彻底把它推倒;于是,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区别便消失了。

  • 为什么在我们年轻时我们面前的生命之路总是显得无比漫长?因为我们不得不找寻空间塞满我们无限的希望。

  • 通常,那些具有高贵本性和出众思想禀赋的人,会令人吃惊地暴露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 那些避免与同类过往甚密的人才是幸福的。

  • 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渡。

  •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 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

  •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越是优秀、越是高等,它们达致成熟的时间就来得越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命运坎坷不平,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人生不可能永远幸福,也不可能长久地陷于不幸。

  • 与善比较起来,恶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恶的存在可以使人永不满足,使人看到幸福的虚幻,这样,在他那里,痛苦成了人生的积极因素。

  • 通常“骄傲”总是受到指责,可是我想只有自己没有足以自傲之物的人才会贬损“骄傲”这种品德。

  •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

  • 天才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到另一面世界。

  • 心性不高的人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是他的感官嗜好,充其量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与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的消磨时光。教育对这类凡夫俗子也不能扩大他的精神价值。

  • 每个人都将自身所感知的范围当作这个世界。

  • 爱情与其说是一种感情,不如说是一种疾病。

  • 所有的满足——通常所谓的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性的东西,而非积极性的。

  • 闲暇使人面对自己。

  • 几乎所有的人毕生不息的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人们拼命追求、头衔、证书,还有财富,其首要目的是为了赢得别人对自己更大的敬意,甚至人们掌握科学、艺术,也是从根本上处于同样的目的。

  • “不轻易爱人,也不轻易恨人”是处世智慧的一半;“不轻易说话,也不轻易听信别人的话”,是另一半。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充满都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收到欺骗。人们一般总是觉得目前的处境会持久,事情会像过去一样在未来继续。他们的错误,出于他们不了解所见事物的缘由——其缘由跟它们所造成的后果不同,缘由是本身即含有未来变化的胚芽。我们的脑海似乎只有那么一点思想,不能容纳别的什么。我们很容易看出,为什么人们都那么烦闷无聊,为什么喜爱社交,为什么喜欢在人群中走动——为什么人类是群居的?是个人性格的单调,让人们觉得独处无法忍受的。

  • 幸福不过是一场梦,不幸才是真实的。

  • 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

  • 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他来说,都是纯粹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 天才几乎都不善于交际,因为还有什么对话能像自己的独白如此充满智慧而令人愉悦呢?

  • 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

  • 人生幸福的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

  •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我们的幸福十占其九依赖于我们的健康。只要我们保持健康,一切也就成了快乐的源泉;但缺少了健康,一切外在的好处——无论这些好处是什么——都不再具有意义,甚至那些属于人的主体的好处,诸如精神思想、情绪、气质方面的优点等,仍会由于疾病的缘故而被大打折扣。

  • 人们常自我陶醉并且还理直气壮,要知道一个人真正能够了解和欣赏的,到头来还是那些与他气味相投的东西。在一只狗的心目中,世上最好的东西还是一只狗,其他可以以此类推,这就证明了“物以类聚”的道理了。

  • 人生过程的景观一直在变化,向前跨进,就看到与初始不同的景观,再上前去,又是另一番新的气象。

  • 我们所希求的东西在得手之前,总以为比什么都好, 既到手之后,又不免大失所望, 我们是为需求生命而喘息挣扎, 永远成为希望的俘虏——。

  • 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

  • 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对我们的精神思想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所以,这种不同的效果把精神能力本来就有差别的不同人,更加持续拉大了各自之间的距离——因为根据思想能力的强弱,人们各自相应倾向于独立思考或者阅读他人的思想。

  • 对于一个贪于赞美的人来说,伤害他和安抚他都是很容易的。

  • 骤看,人似乎被往前面拉,实际上,却是被从后面推的。

  • 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某些特别粗俗或愚昧的人,你也千万不要为此而感到烦恼或痛苦,而应当把它仅仅看作对你获取知识的一种补充——既在人类品性的研究中一种值得考虑的新事实。你应当像一位偶然发现了一种罕见矿石的矿物学家那样对待他。

  • 一般来说,你与他人的关系越密切——无论这种关系是工作关系还是私人交情——你的生活就越糟糕。

  • 1就是1,0就是0,我们的痛苦来自于在上面加上了无限的遐想。

  • 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获得的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对他而言,幸福来得太晚,从另一方面说,他自己抵达得太晚,无缘享受幸福。伏尔泰说:“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欢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我们要小心,不要把人生的幸福建筑在过于宽泛的基础上,不能要求拥有许多条件以保持快乐。一个人所能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能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心境平静是享受此刻的必要条件。除非我们能享受一个个的片刻,否则就无缘窥见人生幸福的全貌。

  • 书呆子学究就是阅读书本的人,但思想家、天才、照亮这一世界和推动人类进步的人却是直接阅读实事人生这一部大书。

  •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是丰富,那么他对他的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

  • 要做到温文尔雅并非易事,它要求我们对每个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尊重,而大多数人却根本不值得我们这样做;而且,它还要求当我们为摆脱与人们的关系而兴高采烈时,还要装作对他们有极大的兴趣。

  • 人性中最坏的特点是对别人的不幸遭遇幸灾乐祸,这是一种非常接近残忍的感情。幸灾乐祸所带来的笑骂,简直是来自地狱的笑声。

  • 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与人交往,那几乎就等于说他是一个具有伟大素质的人。

  • 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

  • 在高朋满座的隆重场面,表面上看,人们兴高采烈,沉浸在一片高贵的愉快气氛之中,但通常,拘束、尴尬和无聊才是到场的真正客人。众人聚合的地方,也就是无赖之处。真理通常都拒绝在这些地方出现而另投别处。

  •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几乎跟他的才智价值成反比:如果说某人很不友善,几乎等于是说其人大有能力。

  • 所谓学者,就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而思想家或天才则是径直深入自然之书的人,正是他们启迪了整个世界,并使人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 归根到底,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真正、完全了解的。我们所读过的别人的思想只是别人留下的餐横冷饭,是陌生人穿用过的衣服。 通过阅读获得的、属于别人的思想,与自身生发的思想相比,就像史前时代的植物化石痕迹与在春天怒放的植物相比较一样。

  • 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一夜里长满了四野,很快便又枯萎。

  •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时间的作用,以及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所以,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一个明智的人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他甚至预见到了事情将往哪一方向变化。

  •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唯一能够达到超然境地的方法是让人们了解到你是独立于他们的。让你熟识的每一个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经常感到没有他们你也能生活得非常好,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它将会使友谊更加牢不可破。

  • 所有的爱恋激情,无论其摆出一副如何高雅飘渺、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都只是植根于之中。

  • 抱怨卑贱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无论人们说什么,都是他们支配着整个世界,我们用不着抱怨世俗目的的低下。

  • 造作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某种自我谴责和贬低,因为我们试图显示出一副我们认为比自己更好、但其实我们又不是的样子。精心打扮,假装具有某种的素质,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 检验一个人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除了某些需要得到他的确切帮助和作出一定牺牲的情形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他听到你刚发生不幸时所表现的状态。在这一刹那,他的脸上要么显示出一种真心的、不含杂质的悲哀,要么就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或者,他会流露出某种别样的神情,后两者都证实了拉劳士福古的那句名言“哪怕是最好的朋友发生的不幸,我们也总会找到令我们高兴的某些东西。”在类似这种时候,一般我们称之为朋友的人甚至掩饰不住脸上的一丝满意的笑容。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刚刚遭受了一桩巨大的不幸,或者向别人毫无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弱点,更能确切地使别人心情愉快了。人性在此得到了多好的诠释啊。

  • 如果不想痛苦,最可靠的方法是对幸福不抱期望。

  • 由于主观或者客观的条件,一个人越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那么他的处境就越好。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 一个人在这世上享有的最为无可争议的权利就是对自己生命与肉体的处置权。

  • 一想到大多数人是如此的卑鄙肮脏、如此地麻木不仁,换言之,如此地庸俗下流,你将明白除非你自己变得跟他们同样庸俗下流,否则你绝不可能与他们对话。

  • 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 人们交谈的内容大都是一些轻浮、幼稚的东西,它赶走了有分量、严肃的话题。事实上,深刻理解力的存在本身就使狭窄、愚昧的人惊慌和难受。

  •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因此,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止和行为,那反而预示着他具备更高贵的素质。

  • 庸俗的人是指那些没有心灵渴求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不曾有对知识和见解本身发生的欲求,也无体会与它们相近的美感快乐。若逢美感乐趣正值时尚,他就为了追求时髦,也会试着去品尝此种乐趣,但他并不真正喜欢这些东西,甚至对它们很反感。庸俗的人真正喜欢的是感官的享受,还有就是虚荣心的满足,他们相信这些完全可以补偿其他方面的损失。在他们眼里,香槟和美女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存在了。

  • 无论任何年龄阶段,一个人自身拥有的品质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因此,能够拥有优越、丰富的个性,尤其是深邃的精神思想,无疑就是在这地球上得到的最大幸运。

  • 一般人将其一生幸福寄托于外界事物上,或是财产、地位、爱妻和子女,或是朋友、社会等等,一旦失去了他们,或者他们令他失望,他的幸福根基就毁坏了。换句话说,他的重心随着每个欲念和幻想而改变位置,却不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 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都藏有一头野兽,只等待机会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或者说别人对他有所妨碍的话,还要杀害别人。一切战争和打斗欲望,都是由此而来。

  • 性格是绝对无法改正的,因为人的所有行事都出自一条内在的原则。根据这一条内在的原则,在相类似的处境之下,一个人只能永远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不可能是别的。

  • 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

  • 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精神迟钝的直接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人们对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强烈的关注,正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空虚。

  • 对于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关键作用的,是属于人的主体的美好素质,这些包括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 理性也应该称为预言,因为,理性向我们展示未来。

  • 获取幸福错误的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与欺骗。

  • 每一个正常的有机体在成熟期间,都渴望献身于生殖使命:例如一只刚刚射完精的雄蜘蛛被受孕的雌蜘蛛吃掉;黄蜂忙碌着为自己永远也见不到的后代搜集食物;人类为了后代的生存,不惜自己累得精疲力竭。生殖是每个有机体的终极目的和最强烈的本能。

  • 对于一些人来说,只要我们与他们交往,经常和他们谈话,或者以信任的方式和他们说话,他们就会变得粗鲁无礼;很快,他们就会认为我们应该容忍和接受他们的一切行为,就会试图越过礼貌的界线。因此,适合我们与之深交的人非常少,我们应该小心注意不要与低级、下流之辈太过亲近。假设一个人认为我需要他更甚于他需要我,那么,他就会马上觉得我好像从他那里偷走了某件东西;他就会试图获取补偿,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能够拥有优势全在于我们对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且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礼貌的言行吝啬、小气就是不智的表现,而慷慨施予则是聪明的做法。

  • 在孩提时,生存的本身就是清新的喜悦,所有的事物都闪烁着新奇的魅力。早年对外在世界的直观知识既有深度也很强烈,足能解释为什么童年时期的经验,会在我们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完全浸润在周围的环境中,没有其他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开。我们把四周的事物,看作该类别中仅有的,好像其他东西都不存在似的。等到后来我们发现整个世界万物竞秀,这一初始的心境渐次消失,跟着消失的是我们的勇气和耐心。年轻时,人们可以随意告诉我们什么都无所谓,我们把生命看作是无穷无尽的,漫不经心地消耗时间;年岁愈大,我们愈是厉行节约。朝向生命的终了,我们每过一天的感觉,就像死囚一步步走向绞刑架一般。

  • 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

  • 思想的平静,灵魂深处的安宁以及身体的健康,所有这一切世间能给予的最大幸福,只有在独居中才能获得,而这种平静和安宁作为一种持恒的心境,惟有身处绝对幽静之处方可达到。

  • 无忧的闲暇和极高的智慧,能重合在某人身上,那是极大的幸运。这样的人终其一生,只求每时每刻都能成为他自己。他除了不受打扰的闲暇以外,不再需要向外界索求任何东西,他只需要闲暇时光,发展和成熟自己的智性机能,并享受生命内在的宝藏。

  • 头脑中的思想就跟我们的恋人一样: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掉这一思想,我们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眼不见,心不念!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是写下来的话,也有可能从此无法挽回地失之遗忘,而我们的恋人除非与我们缔结了婚姻,否则也有可能跟随了别人。

  • 我的拥有都在我身边。

  • 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 现的并没有两样。

  • 与其说是对生命的热爱,倒不如说是对死亡的恐惧。

  • 金钱是人类幸福的抽象体现;人由于已经丧失了享受实实在在的幸福的能力,因此全部投身于金钱。

  • 智力不是以其广度,而是以其强度 见称。所以,在这一方面,一个人可以放心大胆 地与一万个人较量一番;一千个傻瓜凑在一起也 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理智的人。

  • “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内在内容,是世界的本质: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因此生命不可分割地伴随着意志,有如影之随形;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因此对于生存意志来说,生命是确定不移的,只要我们怀抱着生存意志,我们就决不能对我们的生存忧烦,哪怕是在临死的一刻。”

  • 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沉湎于对往事的回想。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总的来说,不管将来还是过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

  • 然而人们在致富上所费的心思要比提高教养的用心大出何止千百倍,“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对于幸福显然要重要得多。

  • 一般常规的礼貌只是一副张开笑脸的面具,所以当别人偶尔挪动或者片刻收起他们的面具时,我们可不要大惊小怪。

  • 跟我们已经与之绝交的朋友重归于好是一种软弱的行为;为此软弱我们终将付出代价。

  • 但是,“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未来”又茫然不可知。所以,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

  • 人生最初的四十年得益于教科书,以后的三十年是注释教科书的内容。

  •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是道德上或是思想上。

  • 这个世界乏善可陈,到处充斥着匮乏和痛苦,对于那些侥幸逃过匮乏和痛苦的人们来说,无聊却正在每个角落里等待着他们。

  • 正如人们对生命的爱其实只是对死亡的恐惧一样,人们对社会交往的渴望归根到底也不是一种直接的渴望。它并不是基于对社会人群的喜爱,而是出自对孤独的恐惧。因为,与其说人们主动寻求他人的愉快陪伴,毋宁说他们在躲避孤独带来的凄凉和压抑,躲避自己单调乏味的思想意识。为此原因,我们不得不接纳糟糕的人群,容忍与他们打交道所必然带来的压抑、窘迫。

  •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成为自己;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 如果我们不是由于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痛苦所激动,以致于哭,那么,我们哭是因为我们在这个人的命运中看到全人类的命运,从而首先是看到自己的命运;所以,通过老远的绕道总还是为了自己而哭。

  • 我们的最大乐趣在于得到别人的赞叹;但尽管羡慕者有充分的理由羡慕别人,但他们并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羡慕之情。所以,最幸福的人就是能够做到真正赞叹自己的人。

  • 长期离群索居的生活会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话语,甚至别人的表情、眼神,都会使我们内心不安、受伤和痛苦。相比之下,一个在熙攘、繁忙当中生活的人却完全不会注意到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 对下面这一朴素道理的认识,会对增进我们的幸福大有益处: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他并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 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首要因素,其次重要的是一种独立生活和免于忧虑的能力。

  • 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从他人那里,或者从自身之外期望太多。

  • 也就是说,独立、自为思考的人只是在随后才了解到权威赞同自己的看法,而那些权威说法也只是确认了他的这些见解和增强了他的信心。相比之下,那些书本哲学家却从权威的看法出发,把阅读得来的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凑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东拼西凑而成的思想整体就像一个由陌生、怪异的零部件组长而成的机器人,而独立、自为的思想整体却恰似一个活人。这是因为独立、自为的思想就像以活人的相似方式生成:外在世界让思考的头脑受孕,思想果实也就随后生成。

  • 显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其实就是间接地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

  • 浮世欲望的满足,正如抛给乞丐的施舍,维持他活过今天,却也延长了他的苦难到明日。

  •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 如果你的眼神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一己的生命的话,那么你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会更像一个智者,而不是一个受难者。

  • 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真理只是粘附在我们身上的假肢、假牙、蜡制鼻子,它顶多就是通过手术植皮安装的假鼻。但经过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却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思想家和书呆子学究的区别就在这里。因此,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所能得到的智力上的收获,就像一幅生动、优美的图画:光、影准确无误,色调恰到好处,色彩和谐统一。但食古不化的学究却把自己的脑袋弄得就像一大块上面放满五彩缤纷、斑驳不一颜料的调色板:哪怕各种颜料放置很有条理,整块调色板仍旧欠缺和谐、连贯和含意。

  • 人的幸福处境犹如一些小树林:从远处看过去,这些小树林显得很美;但靠近距离或者走进树林中以后,原先的那种美感就消失了。

  • 每逢有杰出的东西出现,伪君子和一般大众都会联合起来排斥甚至压制它。连那些本身已有薄名的人也不喜欢新的声誉人物产生,因为别人成功的光辉会将他投入黑暗。

  • 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多读也嫌太少。劣书是损害我们精神思想的毒药 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

  • 欲望愈强烈、愈贪求我欲之满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更多更深,因为欲望经常附在在他身上不断地啃噬他,使他的心灵充满苦恼。

  • 沉重的铠甲化为翅膀的羽毛,短暂的是苦痛,恒久的是欢乐。

  • “现在”尽管是如何的稀松平常,也总优于过去的最高价值,因为前者是现实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有”之对于“无”。

  • 大自然的植物景色让我们如此愉快,其原因就在于它们表达的是平和、静谧和满足。

  • 每一个出色的人,当他过了40岁以后,他就很难摆脱掉对人的某种程度的憎恶。因为,很自然地,他通过自己推断别人,而逐渐对人感到失望。他看到人们无论思想还是感情,都不是与他同处一个水平线上,而是远远逊色于他。他因而希望避免与这些人来往,因为一般来说,每一个人对独处,既与自己为伴的喜爱抑或憎恶,由他自身的内在价值所决定。

  •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因此,在富裕之时看到落魄、不幸,从友谊想到反目成仇,在风和日丽想到电闪雷鸣,从爱看到恨,从信任和坦白看到背叛和悔疚,等等,反之亦然。这样做会使人们永久地增进那真正的、人世间的智慧,因为我们会变得凡事深思熟虑,不会轻易地受骗上当。

  • 成熟的年龄和丰富的阅历在很多方面仍不足以跟高出一筹的精神智力相匹敌。

  • 人们通常关注的是世俗常规给予一个人的角色和位置。所以一个人就像商品一样地被贴上标签并受到商品式的对待。至于这个人的自身是什么,根据其个人素质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只是随意地、并且只是意外地提及。

  • 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去纠正别人的冲动,尽管我们这样做出于好心。因为想要伤害别人很容易,但是,想去改善别人,即使没有阻挠,那也是很困难的。

  • 孤独是困苦的;但可不要变得庸俗;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 每个社交聚会一旦变得人多势众,平庸就会把持统治地位。所谓的上流社会承认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却唯独不肯承认一个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优势,他们甚至抵制这方面的优势。因为优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对他人的伤害。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

  • 一个人在其人生旅途中随时准备做并且也能够做到以下两件事:防患于未然与豁达大度。前者使他避免损失和伤害,后者使他避开冲突和争吵。

  • 约束自己比起任何其他手段都更有效地使我们避免了外在束缚。

  • 女人是控制男人的生物。狮子有抓,象有牙、男人拥有雄壮的体魄,而女人拥有控制男人的狡猾智慧。

  • 机遇之神以无与伦比的技巧向我们表明,与它的恩惠和仁慈相比,任何才华能力都是罔效无用的。

  • 取消愿望才会终止苦痛。

  • 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对他人怀有敌意,但我们却必须注意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并把它牢记在心,因为以此可以确定这个人的价值——至少是他对于我的价值,并据此制定出对这个人所应采取的态度和行为。

  • 在年轻或在旅途的时候,时间都似乎过得比较漫长,就是新奇感在实际上也无法免去,我们不禁感到时间漫长得无从打发。醒悟是老年的主要特征。幻想给予生命以妩媚,并激励它有所作为,到这时已经离去了。世间的辉煌已证明为无用而空洞,它的排场、光辉和雄伟,已经褪色。人到这时会发现,人们所需要的大多数东西以及所渴望的大部分欢乐的背后,其实质毕竟是非常少量的。于是,他逐渐领悟到,人类的存在是空虚无奈的。

  • 虽然我们可以随意安排自己阅读和学习,但随意安排自己思考却的确非自己力所能为。也就是说,正如火的燃烧需要通风才能开始和延续,同样,我们的思考活动必须由我们对思考对象的兴趣所激发和维持。而这种兴趣可以是纯粹客观的,也可以只是因主体的利益而起。只有在涉及个人事务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因主体而起的兴趣;要对事物提起客观兴趣,那只有本质上喜欢思考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这样的头脑,思考对他们来说也就像呼吸空气一样的自然。但这类人却是相当稀有的。所以,大多数的学究很少对事物感受到客观的兴趣。

  • 人生是件悲惨的事,我已决定用我的一生去思考它。

  • 苦恼并非从外界所注入,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泉源正在我们心底。

  • 的确,在与大部分人交往时,如果我们的态度不时地流露出点点轻视的神气,那并不会产生什么害处;别人反倒会更加珍惜与我们的友谊。“藐视就能得到重视”——这是一句绝妙的意大利谚语。但是,如果某一个人确实对我们很有价值,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这一事实掩藏起来,犹如掩藏一桩罪行。这个道理虽然不会让人感到舒服,但却是千真万确的。想想看:即使一只狗也受不了别人待它太好,何况人呢。

  • 世界上命运好的人,无疑地,是指那些具备天赋才情,有丰富个性的人,这种人的生活,虽然不一定是光辉灿烂的生活,但却是最幸福的生活。这样的人不会为了功名利禄,或为了博取同胞的喜爱和欢呼,来牺牲自己来屈就世俗低下的欲望和趣味。

  • 庸俗的人只喜欢地位、财富、权力和影响力,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上真正的利益就是这些。

  • 人们不应该期望从别人或外部世界获得太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说到底,人只能靠自己。

  • 感觉到自己的优势对于我们的精神是惬意的。因此,每个人都会天性靠近会给他带来这种优越感觉的物体。因此,一般来说,在男人当中,愚蠢无知的人会受到欢迎,而在女人当中,相貌丑陋的女人能够让人喜爱。

  • 一个真正漂亮的女人不会拥有一个真正的同性朋友。

  • 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 生活在社交人群当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就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谁要是不喜欢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

  • 假使某人发现自己具有伟大的心智,他便该独自寻求有关自然全体和广大人性的问题答案。这些是所有问题中最困难的,惟有才分很高的人才能涉入,这种人最好把他的看法延伸到每个方向,不要迷失在错综的支路上,也不要探涉偏僻的地区。换句话说,他不该把自己涉入专门科目或细节的探讨上。他不必为了逃避成群的敌手而钻入冷门的科目里。日常生活便能作为他建构严肃而真实的新定理的材料,而他所付出的服务会受到所有了解他依据事实的人士欣赏,这种人占了人类的大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物理、化学、解剖、矿物、植物、语言、历史,与研究生活中的伟人。

  • 人们的生活应当适当地去认识世间的事物的因果关系,因为每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而不知所措时,或者是由于不幸而备受打击的时候,他正是以此来表现他发现事物的本质并不是如意料所及,因此也表现出他是谬误的俘虏,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没有人知道无机的自然如何出于无心的偶合,有机的自然又如何出于意图的相反,而寸步不离地堵截着每一个人的意志。所以任何人动人的欢愉之情都是谬误,都是妄念,因为没有一个已达成的意愿能使人感到满足,长久不衰。同样任何财产任何幸福都是偶然现象,变化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消失。任何挫折感都是由于这个妄念的滋生而产生。妄念和痛苦都是源于错误的认识,所以欢愉和痛苦都会远离智者,没有什么事件能扰乱智者的平静。

  • 与他人的交往涉及到将水准降至同等的问题。一个人所具有但不为其他人所同时具有的素质在他们碰到一起时就不会起作用;当一个人为其同伴做出牺牲时,这种自我牺牲并不能博得别人的赏识。

  • 别人是寄存我们真正幸福的最坏之处。

  • 天赋之才常疏远他人,只因自身所具备的已绰绰有余,不需也不能从他人中得到什么,所以他人引以为乐的事,他只觉得肤浅乏味罢了。

  •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的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

  • 无知只是在与财富结伴时才会丢人现眼。穷人为穷困和匮乏所苦,对于他们来说,劳作代替了求知并占据了他们的全副精神。相比之下,有钱、但却无知无识的人却只是生活在感官快乐之中,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但这可是司空见惯的情形。

  • 正如流通的是纸钞,而不是真金白银,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流行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而只是做得尽量逼真和自然地显示尊重和友谊的表面工夫。不过,我们也不妨自问: 又有哪些人值得我们对其使用真金白银呢?不管怎么样,我认为一条诚实的狗的摇尾示好,比人们的那些表面工夫更有价值。真正的友谊有着这样一个前提: 对朋友的痛苦、不幸抱有一种强烈的、纯客观的和完全脱离利害关系的同情。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与我们的朋友感同身受,但人的自我本性却与这种做法格格不入。所谓真正的友谊,就像那些硕大无比的海蟒,它是否荒诞无稽,还是真正在何处存在过,没有人知道。

  • 别人为了想表示自己的重要性,也不得不根本忽视你的存在。

  • 只有“现在”是真实的,其它的的一切不过是思想的游戏,所以,人生的目的人生最大的真理是及时行乐。

  • 人是什么,这比他有些什么,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更影响他的幸福。

  • 我们在青年时代感受到喜悦之情和拥有生活的勇气,部分的原因是我们正在走着上坡的路,因而并没有看到死亡——因为死亡处在山的另一边山脚下。当走过了山顶,我们才跟死亡真正地打了照面。

  • 这类人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对朋友、家庭或社团表现出太大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无妨。正是由于这一点使他们的性格易于孤僻,他和其他人的相异之处时时明显可见,以至于他虽然行走在人群中,却孤立似异乡人。

  • 当愉快的心情敲你的心扉时,你就该大大的开放你的心,让愉快与你同在。

  • 众所周知,不幸和灾祸如果由众人共同分担,就会减轻很多。人们好像把无聊也看作是某种的不幸和灾祸了,所以,他们聚在一起,目的就是患难与共,一起无聊。

  • 天才的条件就是具备超越常人的神经力量——亦即超常的感觉能力。所以,亚里士多德相当正确地认为:所有杰出、优越的人都是忧郁的:“所有那些无论是哲学、政治学、诗歌或其他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的人,看上去都是忧郁的”

  •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人们对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对深恶痛绝。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因此,我们为达到与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绝大部分的自我。当然,为此代价,我们获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他就越会发现自己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这根本就是一桩赔本的买卖。人们通常都是无力还债的;他们把无聊、烦恼、不快和否定自我强加给我们,但对此却无法作出补偿。

  • 一个人人可以产生很多对他本人极具价值的思想,但在这里面只有寥寥可数的思想能够具备能力经由共鸣或者反射而照样发挥出效果。也就是说,只有不多的思想在写下来以后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 停止抚慰你那苦痛吧,它像一只恶鹰吞噬着你的胸口!

  • 品性是难以改变的,一个人的一切行为均源于一种内在本性,由于这种内在的本性,他在类似环境中的行为总是如出一辙,别无二致。不念旧恶,意味着抛弃以昂贵的代价换取的经验教训。

  • 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在说谎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假装相信他所说的话;因为这样他就会变得放肆大胆,就会更加有恃无恐地说出谎言而最后拆穿自己。但如果我们发现他的话部分地泄露了他其实想掩藏起来的真相,那我们就应该装出一副不相信的样子。由于受到这样的抵抗刺激,他就会调动其余的真相以应战了。

  • 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大自然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别,但社会对这种差别视而不见,对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更有甚者,社会地位和等级所造成的人为的差别取代了大自然所定下的差别,前者通常与后者背道而驰。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于社会生活的这种安排而获得了良好的位置,而为数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睐的人,位置却被贬低了。因此,后一种人总是逃避社交聚会。

  • 人们从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中获取极大的喜悦。

  • 我们信任和透露秘密给别人,大部分是因为我们的懒惰、自私和虚荣。

  •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我们不应该向他询问那些令他高兴的赏心乐事,而应该了解那些让他烦恼操心的事情;因为烦扰他的事情越少、越微不足道,那么,他也就生活得越幸福,因为如果微不足道的烦恼都让我们感受得到,那就意味着我们正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了——在很不幸的时候,我们是不会感觉到这些小事情的。

  • 凡是活在人类世界中的人,都会一再地感觉到,道德的低落与心智的无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好像是从一个地方产生出来似的。

  • 愚蠢的人饱受愚蠢所带来的疲累之苦。

  • 在圣经《旧约》里,贤哲们的说法同样令人莫衷一是:“愚人的生活比死亡还要糟糕”。“越有智慧,就越烦恼。”在这里,我不会忽略提及这样的一类人:他们由于仅仅具备了那常规的、有限的智力配给,所以,他们并没有精神智力上的要求,他们也就是德语里的“菲利斯坦人”。

  • 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 一个人的著作是这一个人的思想精华。所以,尽管一个人具有伟大的思想能力,但阅读这个人的著作总会比与这个人的交往获得更多的内容。就最重要的方面而言,阅读这些著作的确可以取代、甚至远远超过与这个人的近身交往。甚至一个才具平平的人所写出的文字也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能够给人以消遣并值得一读--原因正在于这些东西是他思想的精华,是他所有思考、研究和学习的结果;而与这个人的交往却不一定能令人满意。

  • 一个人的作品越是属于后世,亦即属于整个人类,那么他的作品就越不为自己的时代所理解。因为他创作的作品并没有体现自己时代的特殊色彩和气息。艺术史和文学史告诉我们:人类精神思想的最高级的产物一般都得不到公众的欢迎。每一个人都只能理解和欣赏与自己的本性相呼应的东西,与读者本人同气相通的作品最能够获得这个读者的欢心。

  • 而对于别人的不信任,我们不应感到愤怒,因为这种不信任包含了对诚实的敬意。

  • 人们对于世界总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那些最平常、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是我们最容易了解的现象。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因为那些现象是我们最常见的,我们对于这些现象虽然无知,但是早就习惯了他的存在,没有了去仔细探寻他的好奇心。

  • 通常,妨碍我们发现真理的不是事物那诱人犯错的虚假外表,同时也不直接是我们悟性不足所致,而是因为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这些虚假的先验之物——对抗着真理。它们就像是把船只吹往与惟一的陆地相反方向的逆风——对此,船橹和风帆是无能为力的。

  • 毫无疑问,哲学反思和对世界作形而上学解释的最强烈冲动,来自对死亡的认识,以及对苦难和生活之悲苦的考虑。

  • 大众的生活把大众引向浑噩、呆滞,因为他们的思想和欲望全都是指向维护他们的个人安逸的那些渺小事务,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就迈向了形形色色的苦难。所以,一旦他们停止为这些目标操劳,并且不得不返回依赖他们的自身内在时,无法忍受的无聊就向他们袭来。这时候,只有情欲的疯狂火焰,才可以活动一下那呆滞和死气沉沉的众生生活。

  • 凡是为野心所驱使,不顾自己的兴趣与快乐,没命苦干的人多半不会留下不朽的遗物。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与美善,避开邪想,公然向公意挑战并且蔑视它的错误之人,往往得以不朽。

  • 判断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和不该做些什么,我们都不应以别人为榜样,因为各人所处的位置、境况、关系都不相同,各人性格的差异也会使人们对事情的处理沾上某些不同的色彩。

  • 纯粹的经验跟阅读一样并不可以取代思考。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就等于进食与消化、吸收的关系。当经验吹嘘只有通过经验的发现才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发展,那就无异于嘴巴吹牛说: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嘴巴的功劳。

  • 在那些智力优越的人身上,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级。

  • 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摆脱那些在我们青春期扎根头脑的幻想和虚假概念。

  • 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

  • 不管一个人是冒充拥有勇气、机智、学问、智慧,抑或吹牛以显得情场得意、有钱、有地位或任何其他,我们都可以从这种假冒行为得出结论:这个人正是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拥有这方面的素质和长处,那我们并不会想到故意去显示、炫耀它——想到我们的这一份拥有,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 一个人惟有当他独自一人时,他才是自己,假使他不喜欢独处,那么,他定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他孤独无依时,他才真正是自由的。一个人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成为与他人交往关系的牺牲品。对于独居,是欢迎、忍耐还是逃避,要依据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来决定——当独自一人时,可怜人体验到的全是不幸,而聪明人喜欢的却是独居的高尚伟大;简言之,每个人都将成为他自己。

  • 在现实的王国里,虽然有时候是那样的美丽、迷人和惬意,但我们总是只活动在一种需要不断克服的沉重气氛之下,但在思想的王国里,我们却成了不具肉身的精灵,既没有了重负也没有了困苦。所以,一副精妙、丰富的思想头脑在某奇妙一刻在自身所寻觅到的幸福,就是这地球上任何幸福都无法比拟的。

  • 不管命运是如何地降临在我们身上,都不要太过高兴,也不要太过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在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容易受到自我的欺骗。

  • 我们都满怀对幸福和快乐的希冀来到这一世上,并且抱着要一一把它们化为现实的愚蠢希望。不过,一般来说,命运很快就降临了,它粗暴地抓住我们,教训我们说: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属于我们的,一切都归命运.所有,因为命运不但对我们的财产物品、老婆孩子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利;甚至我们的手脚、耳目、脸部中央的鼻子也归属于它。无论如何,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就会获得体验,就会明白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一层晨雾,我们只能从远处看到它,一旦走近,它就消失不见了。相比之下,痛苦和磨难则既具体又真实。我们直接就可以感受到它们,用不着幻象和期待。

  • 每一个人的完美优点是与某一缺点相关联——这一缺点是因这一优点太过所致。反过来说,每一缺点又与某一优点相关。所以,我们对人的看法出现差错经常就是因为在与我们刚认识的人打交道时,我们会把他的缺点和与这些缺点相连的优点互相混淆,或者反过来。

  • 一个彻底否定求生意志的人,从外表看起来,他的确是贫穷、一无所有、既无欢乐亦无生趣的人,但心灵则是一片清澄,充满宁静和喜悦。他们所达到的这种心灵真正的清朗及平静,绝不会被任何人所干扰妨碍。对于这种境界,我们内心的善良精神,将立刻可以发现那是比一切成就更卓越的东西。

  • 人是什么,一定比人拥有什么要幸福的多。一个人的内心拥有什么,是幸福的首要元素。人类幸福的两个敌人,是痛苦和沉闷。是智识上的缺乏和灵魂的空洞。人生中的三种快乐获取途径。第一种快乐就是生命的活力,健康,食物,水,睡眠,休息等。第二种是运动的活力,散步,跑步有用类似运动上的追求。第三种就是感受力,思考,学习,观察,对诗歌,文化,音乐,阅读等。平庸的人会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自己之外的食物上,比如财富,地位,妻子,朋友,社交和外界的刺激。当他们失去这些的时候,或者发觉这些事物无法满足自己,他们的幸福就会崩塌。

  •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如果这个人的智力素质属于低级的一类,那么,别人的思想、智慧,甚至最伟大的天赋智力,都无法对他产生效果,他对别人拥有的思想水平也一无所觉。在别人的身上,他除了看到他自身性格和气质上的低级缺陷以外,不会还有别的东西。

  • 总是要等到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以后——有时是突如其来地——我们才能够正确或者清晰地认识许多很简单的事情及其关联直到这个时候到来之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总还存在着某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早年所接受的教育跳过了某个需要认识的对象所致。

  • 对于一个思想高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被个人事务和世俗烦恼所纠缠而不能自拔,从而排斥更有价值的事物;因为,那才真正失去了生活的目的。

  • 原谅和忘记就意味着扔掉我们获得的昂贵经验。

  • 生活在人生大梦里的绝大多数人与动物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不同之处只在于这些人比动物多了对将来几年的预见和筹谋而已。

  • 人生短促如浮游,将自己短短的一生去侍奉那些卑鄙的恶棍是多么不值啊!

  •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那些无足轻重的人却备受赏识。于是,隐退立刻成为一个人具有高尚品质的证明和结果,并且,还将是那些自身具有某种价值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真正的智慧。

  • 越是高贵的力量所带来的快乐,其再现性就越高,所获得的幸福就越稳定。

  •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实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刺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的芬芳——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以及满足中的——健康的乞丐比病笃的国王更幸福。

  • 孤身独处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闲暇则是至高无上的赐予。他们的重心就在他们的自身当中。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清楚为何这类极其稀罕的人物,就算他们有着最良好的性格脾性,也不会对朋友、家庭和集体表现出其他人都会有的那种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兴趣。他们拥有自身内在,那么,尽管失去了其他的一切也能得到安慰。因此,在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孤独的特质;尤其在别人从来没有真正完全地满足过他们的时候,这种特质就更加明显。他们因而无法视别人为自己的同类。的确,当彼此的差异无处不在的时候,他们也就慢慢地习惯了作为另类的人生活在人群当中。在称呼人群时,他们脑子里想到的是第三人称的“他们”,而不是第一人称的“我们”。

  • 假如我们拒绝借钱给一个朋友,那我们不会失去这个朋友;但如果借钱给他,那我们反倒很容易失去了他。同样,如果我们对朋友保持一定的傲气和疏忽、大咧的态度,那我们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如果我们表现出太多的礼貌和周到,我们反而有可能失去这些朋友,因为我们的礼貌和殷勤会使朋友变得傲慢、令人难以容忍。

  • 无数的人们当他们有钱时,把金钱拿来购买暂时的解放,以求不受烦闷感的压迫,到头来他们终于发现自己再次陷入贫困。

  • 一千个欢欣快乐的钟头就在恶劣情绪之中浪费了,美好的时光未经我们享受,白白地让它们溜走;而在天空布满阴霾的时候,徒然叹息已经逝去的幸福岁月。所谓理想的社会,最糟糕的不仅是给我们带来无法赞美或喜爱的同伴,而且还不让我们保持天性和本色。为了做到和谐,它强迫我们蜷缩,甚至是完全变形。

  • 最好的礼物通常最不被人赏识;世上的大部分人,把最坏的视为最好。

  • 一个人在度过生命中每一小时,每一天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总体生命进程及其特征也不甚了解。一个人的修改越独特、越具有价值和意义,那么,他就越有必要不时地认清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和自己的计划,这对他大有好处。为此目的,他当然要踏上“认识自己”的第一步,亦即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愿——这些对于他的幸福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东西;然后,对于何者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须心中有数。同时,他也应该大致上明白自己应该从事何种职业、需要扮演何种角色以及自己与这一世界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具备非凡的个性,那么,对自己的生命计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够比任何一切都更有效地增强自己的勇气,振作、鼓足信心,激励自己行动起来,避免走进弯路。

  • 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 尊贵的气质情感才能孕育出对孤独的喜爱。一个人的高贵本性正好反映在这个人无法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他宁愿孤独一人,而无意与他人为伴。

  • 幸灾乐祸是一种无能的残忍。

  • 若有一笔钱可以使人不需工作就可独立而舒服的过日子,那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因为有了这笔钱便可以免除那如慢性恶疾般附着于人身上的贫穷,可以从几乎是人类必然命运的强迫劳役中解脱。

  • 谁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的教诲,并因此知道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拒绝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会抱怨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

  • 没错,意志是自由的,但意志所表现出的形式却恰恰是不自由的,因为没有一个行为是完全自由。

  • 不管现象如何,真正的智慧是能够针对任何一个个别事物进行彻底研究,并能够完全认识和理解这一事物的真正的、原有的本质。

  • 礼貌行为就是人们在日常交往的小节方面,默契、有计划地掩饰起自己的利己本性。

  • 一个人价值越大,他在传统社会中的乐趣就越小。

  • 一个人自身直接拥有的东西才具有绝对的价值,因而,伟大的心和伟大的头脑所具备的价值和幸福全在于他们的自身。如果一个人的自身本性欠缺价值,那他这个人也就欠缺价值。

  • 目标不外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

  • 我们用不着抱怨世俗目的的卑下,因为不管人们说什么,它们却牢牢地统治着世界。

  • 不要听任我们的想象把自己曾经遭受过的不公、侮辱、轻视、损失等化为栩栩如生的图像,因为这会刺激起我们已经沉睡了的愤怒、怨恨及其他憎恶情绪。

  • 常人缺乏独立判断,尤其缺乏欣赏高级别和高难度成就的能力。

  • 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

  • 我们人类的处境的确是困难和尴尬的!在一段短暂的生活时间里,不乏困顿和操劳、恐惧和苦痛,但我们却一点都不知道何来、何往、何为;与此同时,各式牧师神父反反复复大谈启悟,并威胁、恐吓不信他们那一套的人。除此之外,人与人的相见、相交就犹如面具与面具的周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像面具甚至不了解其自身。

  • 巨大的精神思想禀赋使拥有这些禀赋的人疏远了他人和社会,因为自身的拥有越丰富,他在别人身上所能发现和得到的就越少。别人引以为乐的、花样繁多的事情,在他眼里既乏味有浅薄。

  • 惟有直接且存于自身的东西才具有绝对的价值,因为此种东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为他人剥夺。所以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是值得追求并且可以增进幸福的东西。

  • 想一个自己从未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危险的,我们读书是别人替我们思考,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所以一个人如果整日读书,他将逐渐失去思考能力。

  • 有强大睿智的人能够完全不涉及意欲,热切关心一些纯知识的事物。诸如对自然的观察、对人事的思索、对历史上伟大成就的领会和了解,这些活动本身就含有最高贵的快乐源泉。他们能从大自然、艺术和文学的千变万化的审美中,得到无穷尽的快乐,这些快乐是其他人不能领略的。

  • 为了外在的荣耀、地位、头衔和名声而部分或全部地奉献出自己的内在安宁、闲暇和独立——这是极度的愚蠢行为。

  • 无论何时,把一个人的性格中的劣性忘掉就跟扔掉了我们千辛万苦挣得的金钱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与人过分亲密和与人结下愚蠢的友谊。

  • 认识力在本质上是冷静的。

  • 憎恶和发怒的关系,就像慢性病与急性病之间的关系。

  • 天赋较高的人有一个普通人所没有的需求,那就是学习、观察、研究、沉思和实践。

  • 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除了对他们自己以外,他们不会对别的事情感兴趣。由此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别人所说的话马上就让他们联想到自己,别人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只要稍微涉及到他们个人自身,就能吸引他们的全部注意力;他们再也没有剩余精力去理解谈话的客体方面的内容。虽然他们对于别人谈话中的真知灼见、妙语警句和优美细腻之处一无所觉,但对于一切会伤及他们脆弱虚荣心的话语——哪怕只是非常间接地——他们却极度敏感。

  • 人们头脑里面的认识和见解,绝大部分都是虚假荒唐和黑白颠倒的。

  • 哪怕是藏书最丰的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也不及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

  • 当你孤独时,多感受来自人自身带来的快乐,而非靠外部的刺激来充实你的精神。

  •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他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所以,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谁要是根据后者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度过幸福的一生,那就是采用了一个错误的标准。如果能够达到一种没有痛苦,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 只有当人挣脱了所有各种可能的期望,从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领会到精神上的安宁,而精神的安宁却是幸福的构成基础。

  • 我们当今十分之九的文字作品除了蒙骗读者,从其口袋中抠出几个铜子以外,再没有别的其他目的。为此共同的目的,作者、出版商、评论家绝对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 每个人都将自身所感知的范围当做世界的范围。

  • 由于内在的空洞,人们寻求社交、娱乐和各类享受,因此就产生奢侈浪费和灾祸。人要避免灾祸的最好方法,莫如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人的心灵财富愈多,厌倦所占的地位就愈小。

  • 玩牌不仅毫无价值,而且是思想破产的象征。牌戏对意志而言,事实上仅是搔痒工具罢了。

  • 人真正能够了解和欣赏的,到头来还是与他气味相投的东西。

  • 被希望抛弃了得人,恐惧也同样放过了他——这就是绝望的含义。

  • 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甚至只是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这样做也不行,否则,我们就会为了那些否定、因而是虚幻的东西而付出了肯定和实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